不同豆腐的区别-豆腐烹饪的地区差异

豆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副食品。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它在中国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文化中许多谚语、民谣、歇后语都与豆腐有关。

豆腐在宋代就已在中国各地普及,至清,更成为上至皇家、贵族,下至穷苦百姓、贩夫走卒的日常食品。

在清代的平民百姓中,豆腐也是极普遍的一种食物,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和地域的差异性。北方地区以盐卤点制的豆腐为主,称为老豆腐,南方则以石膏点制为主,称为嫩豆腐。鄂西土家族中清代就有“吃不过的面饭懒豆腐,穿不过的草鞋家机布”的民谚。

清代豆腐生产发展迅速,豆腐制品各类繁多。以清人汪日桢《湖雅》卷8所载,就有干豆腐、水豆腐、盆豆腐、豆腐花(脑),千张(百叶)、白豆腐干、五香豆腐干、元宝豆腐干、蒸干、臭豆腐干、油豆腐、半炖油腐、熏豆腐、豆腐衣(腐皮、腐竹)、 豆腐皮、雪花菜、腐乳、酱腐乳、糟腐乳、白腐乳、臭腐乳等数十种之多。其制作与烹饪之法,又因地区与民族和贫富而千差万别,表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

1、北豆腐

北豆腐也叫“卤水豆腐”,是用卤水作为凝固剂。卤水是海水或者盐湖水提取食盐之后的“母液”,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氯化钙和硫酸钙等。卤水加入豆浆,钙镁离子迅速作用,把豆浆凝固。

卤水的凝固蛋白的能力很强,网络紧密,不过会留下许多水分子没有被网罗住。装进磨具之中,那些自由的水就会渗出来,所以北豆腐固体含量高,质地比较硬,有时候也被称为“硬豆腐”。

因为凝固迅速,围观上也就不够均匀。“硬”和“粗糙”,是北豆腐的两大特征。

2、南豆腐

南豆腐用石膏做凝固剂,因此也叫“石膏豆腐”。石膏的化学成分是硫酸钙,溶解度低,凝固速度比卤水要慢。南方把凝固之后的东西被称为“豆花”或者“豆腐花”,也经常直接用来烹饪成其他食物,比如“红油豆花”。

扩展资料

南豆腐和北豆腐分别适合做的菜:

人们常说的“北豆腐”、“老豆腐”,其实就是卤水豆腐。颜色白中带黄,硬度大韧性强,口感很“粗糙”,微苦涩。卤水豆腐中的水分含量很低,口感自然就会显“老”。由于它的这些特性,卤水豆腐非常适合煎、炸、做馅等,不像南豆腐那么易碎。

南豆腐,就是石膏豆腐,色泽洁白,质地细腻、颜值完爆北豆腐。由于成型剂是石膏液,北豆腐的含水量明显高于南豆腐,也更易碎,不宜煎炸,而适合拌、烧汤、做羹等等。

百度百科-北豆腐

百度百科-南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