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烹饪运用什么原理好啊-豆腐烹饪运用什么原理好啊

毛豆腐是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汉族传统名菜,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

经常吃没有关系的,但是每次最好不要吃过量

懂了这几个“烹饪原理后”,我的厨艺突飞猛进

卤水点豆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膏是硫酸钙,它们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即胶体的聚沉),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脑。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脑就是凝聚的豆类蛋白质。

做豆腐把切好的豆腐放盐水里浸一会是起什么做用

众所周知,烹饪是一种技术活,是一种化学反应,我们都是从厨房小白开始经历过油烟洗礼才慢慢成为一名大厨,过程也许艰辛,但又能够体验到烹饪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乐趣。

成许一名优秀的厨师并不难,难就难在,你不懂得做菜原理,或是一些烹饪小技巧,油、盐、酱、醋的合理搭配等等…

短时间内成为一名理想中的大厨,可能行不通,前期学习,后面再以经验加持,你才能当上真正的大厨。这些烹饪原理则可助你快速了解厨艺基础,进而提升厨艺,话不多说,下面开始啰嗦几句。

依稀记得之前在网上看视频学做菜时,明明就是按照着同样做法来烹饪,就连放多少调料都是按克来计算的,可是事与愿违,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而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不能只通过看视频或是菜谱来学做菜,这样是很难成功的,因为你没有厨艺基础,对食材性质还很陌生。

做菜前必须先多方面了解,比如食材性质、酱料搭配,加上做菜前得先在脑子里想好烹饪步骤,做菜的每一步骤都很关键,哪种先下锅,什么时候放调料,应该煮多久,所以说,做菜前要先了解、先思考。

食材的准备以及预处理是做菜的前提,烹饪前不要一味只看视频、菜谱,脑里应该组织好做菜的每一步骤,并且牢记于心,理清思路,烹饪起来才有条有理,得心应手。

“盐”毫无疑问是日常烹饪中最常用的一味基础调味料,懂得用盐是烹饪中重要的知识之一,只因盐的作用广泛。

刚开始接触烹饪时,最让我觉得烦恼的是用盐顺序,盐的作用可使得菜品发生化学反应,部分食材先放盐可使其脱水,但多数食材又得锁住水分等…可想而知盐的作用如此之大,也难以撑控。

就拿炒丝瓜应不应该先放盐来说,很多人觉得先给盐会让丝瓜氧化变黑,一部分人则认为应先给盐才能破坏酶的活性,丝瓜烹饪好时才不会变黑。

正确用盐的方法

①:盐的品牌种类繁多,或多或少有点差异,以至于盐的咸度不同,每用品牌不同的盐时应先尝试一下,给菜品放盐时应少放多试,才能避免出现过咸、过淡的情况。

②:炖汤是不能先放盐的,因为盐放太早会使肉中的蛋白质凝固,不易溶解。

③:炒菜的肉腌制,应该提前放好盐,这样肉会更入味,肉的咸味应该比配菜略高,这样就不会菜放一会开始出水。

④:腌鱼的话,不可用粗盐,应用细盐才不会将鱼的肉质破坏。

⑤:如果是炒青菜的话,应该后放盐,如果先放盐,会使青菜脱水,从而影响菜的口感,并且营养会流失。

⑥:如果是煮面条或饺子可以在水里先放盐,这样不容易粘锅。

“糖”烹饪时加糖,很多时候并非是为了让菜品有甜味,糖的作用更像是一味调和剂,中和了菜品的口味,糖和食材产生化学反应可以增加菜的口感,糖可以缓解过度的酸味、辣味、苦味,以及提鲜功能。

糖的作用:不仅是调味,还可以增加粘稠度,润滑口感,收汁的功能,所以大部分菜品都是可以放糖的。

糖还有很多的用处:拉糖丝、裹糖衣、炒糖色等…

炒菜加糖的情况

①:豆腐类制品,麻婆豆腐,家常豆腐,炒豆腐类菜品需要加入白糖和芡粉溶液,能增加豆腐的鲜嫩爽滑口感。

②:炒青菜时脱水过多的情况下,在起锅前加入少量糖,可以起到收汁的作用。

③:放糖要放在盐之前,减少水分流失,保持蔬菜口感。

④:苦瓜、西红柿、青菜、肉类、都可以放入适量的糖提升口感味道。

⑤:红烧肉放糖,可使肉质色泽看起来更有亮度,且能促进胶原蛋白膨润,让肉更加软烂多汁,简单的化学原理。

酱油

俗话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酱”,在古代大概率指的是黄酱、面酱,而在最近几百年,说的就是酱油。

酱油,是由蛋白质原料(大豆、豆粕)和淀粉原料(小麦、麸皮)发酵而成的一种调味品。从 历史 资料来看,最初的酱油就是大豆酱的衍生品。

酱油是第二种增加咸味的调料,不仅可以调节口味、还可以改变食物色泽。

酱油也区分为生抽跟老抽,两者的作用跟用法截然不同。

①生抽:又称“鲜酱油”,颜色比较浅,呈红褐色。可用来 小炒、拌凉菜、点蘸 等使用,主要功能是提鲜入味。

②老抽:又称“红酱油”,颜色比较深,成棕褐色。普通小伙伴一般不便去观察酱油颜色,则购买时看清楚产品标签即可。 老抽主要用来上色,适用于红烧肉、烧卤食品等深色菜肴。

除了食用调味醋以外,柠檬也是常见的增酸调料,并且有着独特清香,让人更容易接受酸性物质。

我们常用的柠檬分为两种,黄柠檬和青柠檬。千万不要以为青柠檬是没有成熟的黄柠檬。这青柠跟黄柠檬有着不同的口感和气息。

柠檬作为调味品的时候

①:烧烤时,柠檬可谓是必备调料品之一,柠檬能够赋予食材更具独特风味,提升口感层次。

②:柠檬作为去腥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腌制鸡、鸭、鱼时,能有效去除食材本身的异味,可以将柠檬 代替料酒使用,效果更佳。

③:总结一下, 柠檬外皮是香的,内皮是苦的,果肉是酸的。 截然不同的三个部分居然能共存于同一个水果,也是很神奇了。

①:用不没过食材的油,单面油浴加热,这叫煎。

②:用没过食材的油,全面油浴加热,这叫炸。

③:用很少的油,不断翻动混合加热食材,这叫炒。

④:在炒的基础上减少油,温度升高,使火直接与食材窜流接触,这叫烧。

⑤:不依赖锅具,食材直接受热源加热,这叫烤。烧与烤的区别:烧是火焰接触加热食材,烤是热辐射加热食材。

⑥:中式料理技法中的“烧”有多个定义,除了明火接触叫“烧”,在炒的基础上加水-大火烧开-中小火煨透-大火收汁/勾芡,也被称为“烧”,比如道口烧鸡、红烧肉等等…

一般餐厅灶台火力猛,可以硬炒直接炒生,但家庭火力不够,硬炒容易夹生。那怎办?参考粤菜做法,可以用 “飞水”及软炒 等烹饪手法来控制青菜加热时间,飞水就是直接过热水(看青菜大小,有的甚至几秒钟即可),最后淋上热油和调味料。软炒是飞水之后,再回锅稍微炒下出锅

很多食物炸两次可使食材更酥脆、少油脂,初次炸,不能酥脆嫩,可复炸一次,但要注意一点,二次炸制容易糊,要控好油温。

我们一般第一次用低温,目的是让里面变熟,温度太高很容易炸干,炸焦。一开始高温炸的话,被热量逼进去的水分汽化层消失得太快,没有时间和食物分布均匀,所以如果想里面多汁,不那么干的话,就需要用低温先炸。

炸好后可以静置一会,让水分和食物内部中和,然后第二次用高温炸,短时间内残留的水分蒸汽大量释放,表面脱水,所以会更脆。

炸的时候选择的锅要足够的大,能充分炸制,防止油不够的情况,并且炸制过程不可进入水,不然是会爆炸的,要非常注意。

炸制过程,食材多的情况,应分多次炸制,不然油炸不充分。炸肉类食品,要提前腌制(至少1~2个小时)。土豆、番薯可煮过后炸制,更加酥脆。

在基本方法中,“煎”和“炸”是最难区分的,都是在热油中烹制食物,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在于油量的大小。

曾见一菜谱论:煎,热铁锅内加少许油,仅见锅底被油浸润而不见流淌;炸,油须盖过所烹食物。

显然,炸制食物用的油比较多。

所谓“蒸”,在字形上看起来好像是隔水加热,但是实际的烹饪效果是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利用水蒸气对食材进行焖蒸。是的,同时有“焖”和“蒸”两个动作。密闭这个也必须要强调,否则试着不盖盖子,只是隔水加热,你看它会不会熟呀。

也初学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我怎么老是把菜炒糊,认为是自己厨艺不精,殊不知可能是厨具本身的问题。

①:厨具的选择:无烟、不粘锅。

②:清洁刷时不要用钢丝球清洗,会破坏锅表面的保护层,减少使用寿命,而且会失去无烟,不粘锅的属性。可加入洗洁剂,用抹布轻轻擦洗。

说了这么多,其实做饭很简单,只要有那个兴趣学习,加以经验累积,不要害怕做菜失败,理论加实际操作,多加练习,你也是可以做出一大桌子 美食 的。

烹饪基本原理

人们日常烹饪豆腐,常担心其分散而影响出品。用淡盐水浸泡豆腐,大豆蛋白在盐水的作用下变性沉淀,既可去除豆腥味还可增加豆腐的韧性,更可保持口感嫩滑。

豆腐,《随息居饮食谱》载:“其浆煮熟,未点者为腐浆。清肺补胃,润燥化痰。”,豆浆者,能解热咳、燥咳、阴虚久咳,凡咳嗽咯痰,痰色或黄或白、粘稠咯出不爽者,是可以饮用的;“浆面凝结之衣,揭起晾干为腐皮,充饥入馔,最宜老人。”,“由腐干而再造为腐乳,陈久愈佳,最宜病人。”,其衍生品腐竹、腐乳,易消化能增进食欲,尤其适合长者和病后之人。

推荐鸡汤豆腐

材料:

鸡骨架1个,生姜3片,鲜豆腐2块(豆腐脑2碗),虾米、葱花、紫菜、胡椒粉、食盐适量

做法:

1.先向锅里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再把鸡骨架及生姜放入,煮上60分钟熬成鸡汤底。

2.豆腐切成细块,待鸡汤煮好后,捞去鸡骨架,把豆腐或豆腐脑、虾米放入鸡汤内,煮3-5分钟,放葱花及紫菜,保持豆腐的鲜嫩滑,调味即可。

豆腐,口味清淡,富含优质蛋白且脂肪含量非常低,是很好的肉类替代品。虾米,味道鲜美;紫菜低脂、低卡、高纤维,配合鸡骨架熬制的汤底,成就一道味鲜美、营养高的家常菜,能在口牙不适,食欲欠佳时治愈饥肠辘辘,尤宜长者又适合于口腔疾病急性发作时食用。

小贴士:

虾米、紫菜等含钠较高,高血压者应总量控制;豆腐性寒,脾胃虚寒者应少量,或多加入胡椒与生姜。

我国的烹饪,历来讲究色、香、味俱佳。色、香、味俱佳原理,可以说是烹饪的基本原理。

要使菜肴色佳,最重要的是,将色科学地加组合。

1、调和色的组合

调和色的组合效果是统一协调,优美柔和,简朴素雅。但由于色彩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因素,所以对比较弱,容易产生同化作用。在面积相当的情况下,两色差别都较模糊,造成平淡单调,缺乏力量的弱点。

在过于调和的色彩组合中,以对比色作为点缀,形成局部小对比,这是增强色彩活力的有效办法;也可以用适当的色线勾出轮廓,以增加对比因素,加以补救。

2、对比色的组合

如果调和色以柔美统一见长,那么对比色的组合则以矛盾对立为特点,以鲜明的对照,浓郁的气氛,强烈的刺而获得独特的效果。这是调和色所办不到的。正因为如此,又易因对比强烈而刺激过度,甚至使人感到昏眩、烦躁,这又是它逊于调和色组合之处。

3、色彩面积不同的组合

调和色的组合,在面积相近时,各色的变化不大,组合的效果仍是调和的。两色彩的面积相差悬殊时,色彩有了变化,结果增加了两色组合的对比因素,使组合效果较佳。例如采用小间隔的同种色组合时,若以小面积的淡色包围大面积的浓色,效果便较面积相枋时为好。若以小面积的浓色包围大面积的淡色时,效果更佳。

对比色的组合,如互为补色的红与绿,在面积相近时,双方的对立性过强,组合效果对比过强犹如一位姑娘上穿红色绸衣,下穿绿色裤子,鲜明地表现性格的活跃,与众不同,对于文静性格的姑娘来说,则认为是过分的。但在色彩面积相差悬殊时,由于一色的主导地位大大加强,另一色的抗争能力大为削弱,组合效果便较为调和了,而这种调和又是以强烈对比为基础的,便显得总的效果十分和谐。还是以红配绿这两色为例,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红配绿,丑得哭",这是就面积相当的搭配而言的;但是以大面积的绿色军服上,配上两小块红色的领章,或在补贴口上镶一线红边,穿在一位年轻女兵的身上,则红与绿的对立性格又大为减弱,出现了和谐的效果,表现出军人的庄重。

所以,面积对比的作用,能使调和色的组合增强对比,又能使对比色的组合增强调和,有时竟使本为极差的色彩组合,变为极好的色彩组合。

总之,从色彩组合的效果来看,无论调和色或对比色的组合,都以面积对比的方式为宜,面积对比是装饰色彩处理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假如对比效果过强,那么可以对色彩的面积加以变动,即可补救、减弱。

4、色线对配色的影响

线条对色彩组合的效果也产生影响。调和色的组合,两色交界处比较模糊,若以线条从中隔开,削弱视觉的合色作用,使双方能较清楚地显示出本身的特点,对比因素便有所增强,沉闷气氛有所打破。再看,两补色组合,本来极为刺激,两色交界处更加对垒,过分紧张。如用线条隔开,则形势可望缓和。

这种方法,在作画中便时常应用,在形状底稿上涂上颜色后,形象不清晰,于是用墨线一色轮廓,色彩和形体便见生动和谐。而黑色是种特种色,前已叙述,它是一种与大多数色彩均能构成调和关系的颜色。装饰色彩中常用它来勾轮廓,效果同用绘画笔色一样。

5、多色的组合

墨置于两明色之间,因光度的对比,效果很好。如红与红橙组合,本过于调和,这时如果间以黑色,效果便很和谐。黑置于同种色之中,在光度上与同种色中低光度者调和,与高光度者形成对比,效果较好。黑与青、黑与橙,光度上都有距离,组合效果也好。

白与冷色组合的效果胜与暖色组合。白与明暗两色组合,则在光度上与明色调和,与暗色对比,效果也好。

红与青、黄与青、青与橙、红与紫、青与绿、橙与紫、绿与紫等,用白色加进去与它们组合,其效果便较用黑色加进去组合为好。

黑、白、灰三色组合,以灰色在黑白之中时,效果最好。

(二)香

调香原理是从化学和物理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烹饪工艺中使菜肴面点生香的原理。其中包括吸附、渗透、溶解、挥发等。

气味可以挥发自不必赘述。为什么调香原理中还有渗透、溶解现象呢?这是因为脂肪是香味物质特好的粘结物,而绝大部分香味物质是亲脂性的。香味物质的挥发分子与脂肪结合被吸着;水同油脂一样也有这种性质,不过性质较弱,且只能吸着亲水性的香味分子。由于油脂和水可以渗透,那些随着的香味物质自可以跟着渗透了。浓度大的香味油质和香味水,可以分散在水液中,因此,可以看作味物质具有溶解性质了。

1、挥发

有些食物(如水果),在常温下其香味成分能不断挥发,又如小麻油,常温下能挥发强烈的香气。将这些食物或香料置于菜点中,自能增加菜点的香味。如在凉拌制中加入小麻油,在热菜、汤菜中淋入小麻油,都是利用香料的挥发原理。

又如在凉菜中拌入醋,在热菜出锅前滴入醋,使醋分子挥发于空气中,也是利用挥发原理,使菜肴发出酸香味。

在"水煮牛肉"这款菜中,起锅装碗后,将碎干辣椒、花椒撒在牛肉上,然后再取烧热的热油,淋在干辣椒、花椒的面上,生出香味,也是利用挥发原理。

2、吸附

香料中的发香成分在热烹过程中,有浓烈的香气分子挥发出来,这时如果用油脂将其吸附,然后用这种油脂去烹调菜料,会使菜点具有香气。这种香气在装盘后,不断挥发,另外通过口腔咀嚼,一部分香气则通过口腔内部达到鼻腔,从而被感知。

炒菜时,锅热后下油少许,油冒烟后投入葱、蒜。葱蒜在高温油中,内部香气分子挥发,大部分飘散在厨房空气中,另一部分则被油脂吸附,再下入原料翻炒,那些吸附了香分子的油脂便裹附在菜料表面,品尝时,除嗅到不断挥发出的香气(其中包括葱、蒜香)外,通过口腔咀嚼,再一次从鼻咽呼气时,感觉到葱、蒜香气和食物的原香味。

熏制菜肴时,将糖、锯末、花生壳、香树叶等作为熏料,加温使熏料冒浓烟,这浓烟将原料熏制,其中大部分浓烟散发于厨房空气中,只有少部分被吸附中原料表面。这些被原料吸附的熏料香气,然后再缓慢地发于盘子上空,另外在咀嚼时有些香气分子,再度被鼻腔感知其烟香味。

3、渗透

香气分子具有亲脂性,香气分子容易被油脂吸附。当肉类原料与植物原料共烹时,香气分子能跟着油脂渗透到植物原料中去,使植物原料具有肉香味;而吸附于水溶液或油脂中的蔬菜香气分子,则依相反的途径渗透到肉中,使肉中具有蔬菜香味。我们常说的"菜中有肉味,肉中有菜味",除了指滋味以外,也是指的香味。

包子或饺子的面皮,成熟后具有肉香味,也是由于肉中的香气分子渗透和被吸附到面皮中所致。

4、溶解

在一些有汤液的菜肴中,除了菜料本身有香气外,汤液也异常鲜美香醇。汤液中的香气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原料中的产香成分,首先附着于原料的油脂中,或附着于原料的自由水分子中,然后随着油脂或水分溶解或分散在汤液中;另一部分是香料中的香气分子,也可溶解于汤液中。

例如"椒醋活鱼"这道菜,经过汤煮,鱼中的香味成分挥发出香气分子,附着在鱼肉的脂肪上,或者亲合在鱼体中的自由水分子上,然后再溶解于鱼汤中;烹调时加进的醋、胡椒、葱姜、黄酒、油脂等,这些调料的香味分子,一部分进入鱼肉,一部分溶解于鱼汤中。

菜点要生香,往往要先除去异气。而去除异气同样是离不开挥发、吸附、渗透、溶解这些原理。

例如要除掉动物内脏的异气,首先应要摘除异味最重的油脂,因为附着于内脏周围的油脂,吸附着大量的异气分子。去掉油脂的内脏再用水煮,在加热过程中使异气挥发加速直至减弱,热也使那些残留的带有异气的油脂,继续溶解在沸水中,通过换水再煮,当可使内脏的异气逐步清除。

为去除羊肉的膻气,可与萝卜块同煮,羊肉的膻气分子,渗透在萝卜中并被它吸附,则羊肉的膻气当减弱。

5、矫臭

辛香料的气味可以抑制肉类特有的不快气味,具有矫臭、矫味、赋予芳香的作用。常用的葱、大蒜、葱头、胡椒、花椒、辣椒、茴香、生姜、食醋、酱油、黄油等。它们在受热时散发香气,用以矫正腥、膻、臊、臭等异味。

动物原料当有轻质时,常用油炸的方法加以矫臭。例如不太新鲜的鱼,就要用红烧或炸的方法,而不能用清蒸的方法,因为油炸的温度比清蒸或水煮的温度高,原料在热油的作用下,能生成更多的香气成分,达到矫臭的目的。

水产品中鱼臭味的主体成分为六氢吡啶类化合物。当六氢吡啶和附在鱼体表面的乙醛聚合,便生成河川鱼臭味。在鱼体表面的粘液内,血液内部都含有氨基戊醛,所以有强烈的腥臭味。

鲜鱼体中含有氧化三甲胺,随着鱼的新鲜程度降低,该物质被细菌腐败产生的还原酶还原成三甲胺。尤其是鲨鱼类鲜度降低时会发生强烈的腐败腥臭味,这是由于肌肉中含有多量氧化三甲胺都被还原成三甲胺。

一般淡水鱼中所含的氧化三甲胺较海水鱼少,故当其新鲜程度降低时,其腥臭味不象海水鱼那样强烈。

鲜度降低的臭气成分有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粪臭素以及脂肪酸氧化的生成物等,这些物质都是弱碱性物质,当添加醋酸等酸性溶液使其呈中性盐物质时,臭气便可大减。

鱼体表面的粘液中含有蛋白质、卵磷酯、氨基酸等,因细菌的作用产生氨、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粪臭素等。三甲胺和有些成分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烹调加热时,随着酒粗的蒸发也把这些成分蒸发掉了。

去腥味的酒最适合的是黄酒,因黄酒中含有多种有鲜味的氨基酸,它们有的与鱼中的鲜味成分相和,有味的相乘作用,从而提高了鱼菜的鲜味程度。

此外,做鱼时还可适量加糖,因为糖分解后能生成醛,醛基有还原性,性质活泼,容易和其它物质结合,糖和鱼中的氨基酸等在高温下形成甲基糖醛,是诱人的鱼香成分之一。

(三)味

在烹调过程中,当两种能上能下的原料调在一起时,各自的性质要发生变化,最后各自体现出一种新味,这种新味有三种情况:

一种表现为调和的结果,也就是它们之中至少有一种原料本味,比以前有改善,或者都有改善。例如"霉干菜烧肉","青菜烧豆腐"。这是人们希求的。

另一种表现为变化不大,也就是它们相处以后,各自的本味在搭配成菜与单独成菜无大区别,例如豆腐烧腐竹,茭白炒笋片,土豆烧板栗。这种情况,看来是多此一举,但如果认为从营养的搭配,或从色彩的搭配有好处的话,那么这仍然是可取的。例如红萝卜丝共炒。

最后一种搭配,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存在有串味的情况,例如羊肉炒虾仁肥肠烧鲫鱼。这是人们所不企求的。

将多种原料互相搭配,在中国烹饪也讲究原料之间的搭配,但着眼于各自烹调,最后在盘中共处,各占一方,体现一种抽象的造型和色彩的对比或调和,另有一番风格。而中国烹饪原料的搭配,讲究在烹调过程中相配,着眼于味的调和,表现为味的和谐之美。这是中国烹饪的独到之处。

那么,原料的搭配有什么规律或原理可循呢?我们在这里提出三条法则:

1、浓配淡。例如雪菜炒青豆、香椿拌豆腐。

2、厚配薄。例如网油烤鱼扇、芋头蒸肉。

3、脆配软。例如宫保鸡丁、松子豆腐。

但是上述这几条中,除了脆与软外,浓、淡、厚、薄等仍不可捉摸。为此,将中国烹饪中,最常见、最爱与它物搭配的原料,归为几类:

脂肪类:猪肉、猪网油、猪油、植物油。

蛋白类:豆腐、豆干、豆豉、鸡蛋。

淀粉类:面粉、粉皮、土豆、板栗、莲子、藕。

纤维类:黄瓜、莴笋、菜心、绿豆芽、萝卜。

脆爽类:笋、木耳、荸荠、核桃、松子、锅巴。

浓鲜类:虾籽、蟹黄、蟹肉、干贝、虾米、虾、香菇、鲜蘑、瘦火腿、鸡、鱼。

浓香类:香菇、雪菜、梅干菜、冬菜、香椿、香菜、韭、青蒜、瘦火腿、水果、榨菜、大头菜

这个分类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而不根据营养成分进行的,因为土喜和藕并不都是淀粉,面粉中亦含有蛋白质。

在这个分类中没有列入牛肉、羊肉、猪肠、肺、腰,它们属于易串味的原料,一般不与它物搭配;但也有配得理想的,如土豆烧牛肉、萝卜烧羊肉,芹菜炒牛肉丝等。鸭也没及列入,因为鸭与鸡就不宜相配。鱼虽然列入了,但鱼还是自成其菜的多,它本身已经够美的了。在这个分类,最为活跃的是猪肉、笋、面,它们可以称为化学无素的话,则是最活泼的元素;相反,牛肉、羊肉、肠都属于惰性元素。

面粉也可以与任何东西搭配其结果开辟了另一类领域--面点。由于面粉的营养成分,不仅含有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了克服传统筵席中营养搭配碳水化合物的不足,大力研究"面菜"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改善筵席的色、香、味和营养,今后还庆大力提倡豆制品、水果与各种原料的搭配。

1)浓配淡。如蟹黄海参、香椿拌豆腐、开洋菜花、榨菜肉丝等等。

2)厚配薄。如板栗烧肉、荷包鱼、萝卜丝氽卿鱼等等。

3)脆配软。宫保鸡丁、锅巴虾仁、枸子豆腐、冬笋肉丝、松子鱼糕等等。

松子鱼糕等等。

另外,还有"全家福",是由火腿、海参、鸡脯、鱼片、肚丝、鲍鱼、玉兰片、海米、干贝等烧烩布成。有的则用鱼片、猪腰、鸡肫、鸭脚、鱼肚、鸡肉、猪肚、冬笋、复杂菇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