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烹饪书籍有哪些书目-豆腐制作的菜肴

《2020年法律硕士考研大纲解析讲义及文运法硕相关书籍增补资料》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62oa

2020年法律硕士考研大纲解析讲义及文运法硕相关书籍增补资料|《2020法律硕士刑法分则深度解读》书籍补充资料.pdf|《2020法律硕士考试分析配套考点详解》书籍增补资料.pdf|2020年文运法硕刑法学考试大纲解读讲义.pdf|2020年文运法硕宪法及法理学考试大纲解读讲义.pdf|2020年文运法硕民法学考试大纲解读讲义.pdf|2020年文运法硕法制史考试大纲解读讲义.pdf

四川有哪些传统文化

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生平与创作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 科学 ”与“民主”。1902 年赴日本留学 ,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1906年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 ,发表了《 摩罗诗力说 》、《科学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等富有战斗精神的论文 。1909年8月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课余辑录亡佚古代小说。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到北京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 。此后“ 一发而不可收 ”,陆续发表《 孔乙己 》、《药 》、《阿Q正传》等杰作。同时 ,他还结合斗争需要 ,创造了被称为匕首或投枪的文体,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后来结成杂感集《热风》,论文则收入《坟》。1920 年 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编定《中国小说史略》等书 ,并相继出版了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1925年领导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翻译介绍外国文学 。1926年8月在军阀迫害下 ,离京到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 。1927 年10月到上海,专事著述 。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30年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其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 。在上海期间 ,陆续出版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拥护中国***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1936年10月19日 , 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积劳成疾卒于上海。

绍兴鲁迅故居中的百草园

1932年冬,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讲演

成就 鲁迅是中国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著译约近1000万字,计有小说集3部 ,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 ,回忆散文集1部 ,1400多封书信 ,还有1912 年5月5日到1936 年10月18日的日记(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他还翻译了14个国家将近 100 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印成33部单行本。此外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这些著作曾有各种不同版本出版,现有1959年版《鲁迅译文集》10卷,1981年版《鲁迅全集》16卷等。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的一生,得到中国***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评价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对于鲁迅思想和创作的研究,是从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后开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汇编了这方面的部分重要成果。另外尚有鲁迅研究专家的多种专著。

《鲁迅全集》

鲁迅著作结集。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了20卷本;1973年人民出版社重印。前6卷收鲁迅创作的小说 、散文 、杂文,第7卷《两地书》、《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第8、9、10卷收学术论著和辑录校勘的部分古籍,后10卷收鲁迅译著。1956 ~1958 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不包括译文的《鲁迅全集》10卷 , 同时先后出版《鲁迅日记》2卷和《鲁迅译文集》10卷。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编出版了《鲁迅全集》16卷(不包括译文) ,前6卷与1938 年版编排体例不尽一致 , 总内容相同 , 第7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第8卷《集外集拾遗补编》,第9卷《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第10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第11~15卷收《两地书》,书信和日记,第16卷( 附集)《鲁迅著译年表》、《全集篇目索引》、《全集注释索引》。这是迄今内容最完备、校勘注释最精确的版本。

中国有哪些独特的民族节目?

川剧的变脸

四川连厢及肉莲花表演大师牟庆云、四川相书表演大师鲁国华及飞刀花鼓惟一传人刘陶

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坝派的中心。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民国初,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著名演员竞华、杨淑英、笑非、晓艇、蓝光临、刘芸、陈巧茹等,著名鼓师王官福等,均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木偶戏

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调皮的小白兔》、《刘文学》、《雷锋参军》等。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

谐剧

谐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这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创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时期就创作出了《扒手》、《赶汽车》、《黄巡官》等20多个谐剧节目,1949年后又改编了《在火车上》、《结婚》、《十二点整》、《苏二哥》、《打百分》等有影响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

四川评书

四川评书又称评话,清初盛行四川,以说为主,辅以动作,以四川方言讲述见称。说书人借助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条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时间,不择地盘,书文可长可短,书资凭听书人随意给付。四川评书分"清棚"与"擂棚"两大类。"清棚"重在文说,以清谈为主,偏在文采,妙语连篇,以文取胜,以情动人。"擂棚"重在武讲,以吼喊为主,摹拟形容,说书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讲,手比足划,眉飞色舞,力求形态逼真。当中又分"条书"与"墨书"。"条书"无底本,凭说书人编造故事;"墨书"有底本,说书人根据底本加工润色,一部书能说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条书"传统段子如《双贵图》、《十美图》等,"墨书"传统段子如《三国演义》、《水浒》等,总以野史、侠义、公案、神话、奇观为主。现代书目有《红岩》、《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与"南间调"。光绪年间,曲艺艺人利用其改唱《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使用乐器是长约1米、直径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猪护心油皮(现用小肠皮),再以两块竹片子,长1.7米,加上碰铃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国初年始称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与"单唱"。"群唱"是由5人组合坐唱。1953年首届西南戏曲调演,由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将坐唱的"群唱"改为站唱的一人独演。竹琴唱腔"省调"又称"坝调"、"上河调",流行于成都地区。著名竹琴老艺人贾树三又将川剧、扬琴与竹琴融为一体,创出"贾派"竹琴。"贾派"竹琴擅说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圆,细腻入微。击琴能奏出千军万马之声,似有波澜壮阔之势,曲目以《三战吕布》、《华容道》等为代表。?

金钱板

金钱板曾名"金剑板"、"三才板"、"金签板",是流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乡场、扯地圈为主,后进入茶社书场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词多为节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语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与四川民歌为基础形成。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它可击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节奏、音响。其流派分"花派"、"杂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赶会》、《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1949年后吸取各艺术流派之长,不断改革创作,演出了《俩相帮》、《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偷鸡》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成都扬琴

成都扬琴源于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间即在成都等地流传,主要以扬琴伴唱而得其名,并有"坐地传情"之称。它吸取了川剧、清音、竹琴诸家之长,通过唱腔道白,融叙事、抒情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多为生、旦、净、末、丑5人演唱,分别操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唱边奏,其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唱腔分大调、小调(越调),大调属"板式变化结构",应用较广;小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较强。传统曲本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曲本分大本与单折两类。其流派分"南会"、"北会"两派。"南会"因盲人多,对于唱腔非常讲究;"北会"并非盲人,对词本则特别考究。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了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风格独特的"堂派"艺人。三四十年代,扬琴在省内日益盛行。1949后,四川扬琴发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扬琴演唱艺术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扬琴。"德派"扬琴以声、腔、情、韵结合扬琴伴奏的急、徐、强、弱的谐美,来表达其感情、刻画人物。代表传统节目有《活捉三郎》、《碧莲放子》、《祭江》、《祭塔》、《香莲闯宫》等,现代节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成都一年一度的灯会在青羊宫举办。这一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现。灯会盛况空前,各种灯竞相展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吊灯、挂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壁灯、鳌山灯、大花篮等等,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采用大众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工业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制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示了成都民间彩扎技艺和书法绘画等高超的传统艺术。?

成都花会

成都花会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据传统习惯,人们一般把"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的前后定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年年在青羊宫举办"花市",从而发展成为民间喜爱的春游盛会。届时花农群集,城乡居民纷纷前来赶会,卖花、赛花、赏花、交换良种和互相学习培种技术,各种小吃和地方土产沿街摆满。成都海棠、梅花、玉兰、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陆游诗:"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从诗中可想见当年成都花市的盛况。游人不断,热闹非凡,当地称之为赶花会。?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属于川派,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它运用"缩龙成寸"、"咫尺千里"的艺术手法,创作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我国盆景艺术,有江南、岭南、剑南三大流派,剑南派以成、渝两地为代表,着重表现四川名胜山水的独特风貌。奇花异草、险峰怪石、青山绿水,无不进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们从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风光,深受人民的喜爱。?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爱植芙蓉花。现在成都人对蓉花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公园、商店、街道的名称多冠以"芙蓉"的称谓。木芙蓉系落叶灌木,枝叶密被星状短柔毛,树冠开展,花大色艳。品种有醉芙蓉、白芙蓉、红芙蓉、五色芙蓉等,开花时间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时节。?

成都茶馆

成都茶馆四川人饮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馆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区、效区的大街小巷、公园名胜,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有味。茶馆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稳、贴身,或靠或坐不觉累,闭目养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头",即瓷碗、瓷盖和金属托盘(又称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为上品。冲开水用的长嘴壶,冲茶亦讲技术,高明者从头至尾点滴不漏,赏心悦目。茶馆供应糕点糖果,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下棋、说唱、相声等。就其特色来说,可分老茶馆、新茶厅、文化茶园、棋园茶座。茶品种极多,花茶、龙井、毛尖、沱茶,应各人不同喜好。?

蜀锦

蜀锦是成都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织品,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齐名。全系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品种多样,牢固耐用,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产品分被面、衣料、装饰锦,以被面为主。其主要锦样有方方锦、月华锦、雨丝锦、浣花锦、铺地锦。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并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

蜀绣

蜀绣同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国内外的赞誉。蜀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把蜀绣称为"蜀中之宝"。蜀绣的品种丰富多彩,根据它的用途,大体可分为日用品和欣赏品两类,前者实用价值高,后者艺术效果强,其构图取材于名家的山水人物画。另外双面绣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汉时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国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制造的字样,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惊叹不已。主要原料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见长,用炼制后的生漆涂饰在各种不同的底胎上,经反复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抛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笔,刚柔兼备,线条流畅,平整光亮。纹样常用梅、兰、竹、菊等进行装饰,用传统工艺,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时发展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使漆器更加丰富多彩。主要产品有瓶、盒、盘、缸以及漆塑人物、挂屏等。由于成都漆器把实用性同装饰性有机结合,是富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客人欢迎。?

银丝工艺

银丝工艺以白银为材料,运用花丝和点錾技法,按照设计要求,交互用填丝、累丝、炭丝、穿丝、搓丝和在银片上錾出点、线、面浮雕图案组合而成。结构严谨、造型别致、虚实相间、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传统产品有妇女用的首饰钗、环和儿童服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生活用品银耳碗、银镶筷子等。近年来的"底纹衬托"新技艺,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种。?

竹丝瓷胎

竹丝瓷胎又称"竹丝扣瓷",是从优秀的民间工艺中发展形成的,属于竹类编制中的一种工精艺高的特种编制工艺。它是用很细的竹丝、很软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双重价值。19世纪末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竹丝瓷胎选料严格,编制难度大。传统色彩以古铜色为主,辅以竹丝本色和黑色竹丝。图案各异,品种繁多,花色翻新,主要产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首饰盒、烟具、竹压盘等。?

绢扇

绢扇绢扇是宫扇的一种,原是贵族妇女的赏玩之物。成都绢扇继承了古绢扇的造型,以铁丝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线带蝴蝶结为坠,价廉物美,大方实用。绢扇以扇画面的格调高雅为主要特色。成都绢扇工笔重彩,与清丽淡雅的苏杭绢扇不同,采用木版水印、印线填彩和手画为表现手法。?

薛涛笺

薛涛笺即浣花笺,是唐代女诗人薛涛依照松花笺纸设计制造的一种小彩笺。因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纹精巧,颜色鲜丽。唐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云:"浣花笺纸,好好题诗咏玉钩。"五代词人韦庄《乞彩笺歌》云:"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蜀笺

蜀笺古代成都的一种木刻彩印、图文兼具的诗笺。在唐与蜀纸(即麻纸)齐名。成都浣花溪是历代造纸制笺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笺、薛涛笺、十色笺等,其中尤以薛涛笺著名。文人学士写诗多爱用蜀笺,蜀笺的发明,推动了后代诗书画的发展。?

十色笺

十色笺又名谢公笺,俗称鸾笺或蛮笺。谢景初(1019~1084)字师厚,北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他创造的笺因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黄、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十色,故称十色笺。韩浦《寄弟蜀笺》诗云:"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即指此笺。?

诗婢家

诗婢家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画装裱作坊,与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杭州的"西泠印社"齐名。建于1920年,在字库街,后迁羊市街。因主人姓郑,便借用中国汉代经文学家郑玄家的奴婢皆懂诗文,并能以诗句互相对答的故事取名。经营名人字画,文房四宝,水印诗笺,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笺质朴雅致。?

川菜

川菜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历史悠久著称。成都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选料严、刀工精、调料鲜、烹制巧、造型美来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级筵席、聚餐宴会、大众便餐、家常风味、民间小吃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讲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广、味道变化多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赞誉,有麻辣味、红油味、椒麻味、鱼香味、豆瓣味、酱辣味、怪味等。烹调方法多样,而且每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要求。现川菜品种已达4000多种,其中名菜达300多种。成都著名川菜餐馆荣乐园位于人民中路137号。最早建于1911年湖广馆街,由威乐斋、蓝光鉴兄弟开办,善于以美味汤菜调剂席面而形成独具的特色,精心制作的奶汤使人回味不绝,传统名汤"开水白菜"也博得中外游客的称赞。其他如"双烤鸡"、"干烧鱼翅"、"酸辣海参"等都是荣乐园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馆。位于成都市祠堂街55~57号,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书记车耀先创立。所制作的生烧什锦、宫保鸡丁、清汤三鲜、蒸碗饭、大众面点等,以正宗川味、价廉物美而著称,有歌谣赞道:烧什锦,名满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众称为经济实惠的平民饭。?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宝桢在任四川总督期间,好用青椒烹饪鸡丁,又因为他曾在京仕官宫保,故而取名宫保鸡丁。后来发展为用干辣椒过油成棕红色,将肥仔公鸡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极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爱吃的一种经济小菜,是将鲜菜放入盐水坛中泡制而成。开胃解腻,是筵席中调味佳品。成都餐馆中专制泡菜的厨师利用各季的鲜蔬菜,泡制出光泽鲜艳、脆香可口、具有多种复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变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间,陈麻婆在成都万福桥头开了一家餐馆,因她煮豆腐色鲜味美,过往挑夫都于此歇脚就餐,生意兴旺,又因她是麻脸,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制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选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汤、红油烧烩,加进适量的调味品制成。由于制作精细,价廉物美,颇负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经过精制并加用调料的"凉拌牛肉"。据传说创始人郭朝华和他的妻子,推车叫卖,因调制得法,香味浓郁,被称作"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两人夫唱妇随,生意十分兴旺,因起初卖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杂荟,而称作"荟牛",因"荟"、"肺"发音相近,故得名。特点是肉料精选、香料精配、厚薄匀称、搅拌入味。?

福建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川剧的变脸

四川连厢及肉莲花表演大师牟庆云、四川相书表演大师鲁国华及飞刀花鼓惟一传人刘陶

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坝派的中心。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民国初,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著名演员竞华、杨淑英、笑非、晓艇、蓝光临、刘芸、陈巧茹等,著名鼓师王官福等,均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木偶戏

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调皮的小白兔》、《刘文学》、《雷锋参军》等。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

谐剧

谐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这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创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时期就创作出了《扒手》、《赶汽车》、《黄巡官》等20多个谐剧节目,1949年后又改编了《在火车上》、《结婚》、《十二点整》、《苏二哥》、《打百分》等有影响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

四川评书

四川评书又称评话,清初盛行四川,以说为主,辅以动作,以四川方言讲述见称。说书人借助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条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时间,不择地盘,书文可长可短,书资凭听书人随意给付。四川评书分"清棚"与"擂棚"两大类。"清棚"重在文说,以清谈为主,偏在文采,妙语连篇,以文取胜,以情动人。"擂棚"重在武讲,以吼喊为主,摹拟形容,说书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讲,手比足划,眉飞色舞,力求形态逼真。当中又分"条书"与"墨书"。"条书"无底本,凭说书人编造故事;"墨书"有底本,说书人根据底本加工润色,一部书能说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条书"传统段子如《双贵图》、《十美图》等,"墨书"传统段子如《三国演义》、《水浒》等,总以野史、侠义、公案、神话、奇观为主。现代书目有《红岩》、《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与"南间调"。光绪年间,曲艺艺人利用其改唱《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使用乐器是长约1米、直径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猪护心油皮(现用小肠皮),再以两块竹片子,长1.7米,加上碰铃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国初年始称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与"单唱"。"群唱"是由5人组合坐唱。1953年首届西南戏曲调演,由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将坐唱的"群唱"改为站唱的一人独演。竹琴唱腔"省调"又称"坝调"、"上河调",流行于成都地区。著名竹琴老艺人贾树三又将川剧、扬琴与竹琴融为一体,创出"贾派"竹琴。"贾派"竹琴擅说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圆,细腻入微。击琴能奏出千军万马之声,似有波澜壮阔之势,曲目以《三战吕布》、《华容道》等为代表。?

金钱板

金钱板曾名"金剑板"、"三才板"、"金签板",是流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乡场、扯地圈为主,后进入茶社书场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词多为节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语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与四川民歌为基础形成。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它可击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节奏、音响。其流派分"花派"、"杂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赶会》、《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1949年后吸取各艺术流派之长,不断改革创作,演出了《俩相帮》、《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偷鸡》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成都扬琴

成都扬琴源于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间即在成都等地流传,主要以扬琴伴唱而得其名,并有"坐地传情"之称。它吸取了川剧、清音、竹琴诸家之长,通过唱腔道白,融叙事、抒情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戏剧情节,多为生、旦、净、末、丑5人演唱,分别操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唱边奏,其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唱腔分大调、小调(越调),大调属"板式变化结构",应用较广;小调属"曲牌联套体结构",抒情较强。传统曲本多采取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体裁,曲本分大本与单折两类。其流派分"南会"、"北会"两派。"南会"因盲人多,对于唱腔非常讲究;"北会"并非盲人,对词本则特别考究。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培养出了洪凤慈、张大章、卓琴痴等风格独特的"堂派"艺人。三四十年代,扬琴在省内日益盛行。1949后,四川扬琴发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扬琴演唱艺术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扬琴。"德派"扬琴以声、腔、情、韵结合扬琴伴奏的急、徐、强、弱的谐美,来表达其感情、刻画人物。代表传统节目有《活捉三郎》、《碧莲放子》、《祭江》、《祭塔》、《香莲闯宫》等,现代节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成都一年一度的灯会在青羊宫举办。这一中国古老的民间习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现。灯会盛况空前,各种灯竞相展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吊灯、挂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壁灯、鳌山灯、大花篮等等,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采用大众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工业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制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示了成都民间彩扎技艺和书法绘画等高超的传统艺术。?

成都花会

成都花会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据传统习惯,人们一般把"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的前后定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年年在青羊宫举办"花市",从而发展成为民间喜爱的春游盛会。届时花农群集,城乡居民纷纷前来赶会,卖花、赛花、赏花、交换良种和互相学习培种技术,各种小吃和地方土产沿街摆满。成都海棠、梅花、玉兰、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陆游诗:"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从诗中可想见当年成都花市的盛况。游人不断,热闹非凡,当地称之为赶花会。?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属于川派,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它运用"缩龙成寸"、"咫尺千里"的艺术手法,创作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我国盆景艺术,有江南、岭南、剑南三大流派,剑南派以成、渝两地为代表,着重表现四川名胜山水的独特风貌。奇花异草、险峰怪石、青山绿水,无不进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们从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风光,深受人民的喜爱。?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爱植芙蓉花。现在成都人对蓉花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公园、商店、街道的名称多冠以"芙蓉"的称谓。木芙蓉系落叶灌木,枝叶密被星状短柔毛,树冠开展,花大色艳。品种有醉芙蓉、白芙蓉、红芙蓉、五色芙蓉等,开花时间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时节。?

成都茶馆

成都茶馆四川人饮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馆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区、效区的大街小巷、公园名胜,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有味。茶馆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稳、贴身,或靠或坐不觉累,闭目养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头",即瓷碗、瓷盖和金属托盘(又称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为上品。冲开水用的长嘴壶,冲茶亦讲技术,高明者从头至尾点滴不漏,赏心悦目。茶馆供应糕点糖果,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如下棋、说唱、相声等。就其特色来说,可分老茶馆、新茶厅、文化茶园、棋园茶座。茶品种极多,花茶、龙井、毛尖、沱茶,应各人不同喜好。?

蜀锦

蜀锦是成都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织品,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齐名。全系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品种多样,牢固耐用,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产品分被面、衣料、装饰锦,以被面为主。其主要锦样有方方锦、月华锦、雨丝锦、浣花锦、铺地锦。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并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

蜀绣

蜀绣同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国内外的赞誉。蜀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把蜀绣称为"蜀中之宝"。蜀绣的品种丰富多彩,根据它的用途,大体可分为日用品和欣赏品两类,前者实用价值高,后者艺术效果强,其构图取材于名家的山水人物画。另外双面绣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汉时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国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制造的字样,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惊叹不已。主要原料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见长,用炼制后的生漆涂饰在各种不同的底胎上,经反复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抛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笔,刚柔兼备,线条流畅,平整光亮。纹样常用梅、兰、竹、菊等进行装饰,用传统工艺,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时发展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使漆器更加丰富多彩。主要产品有瓶、盒、盘、缸以及漆塑人物、挂屏等。由于成都漆器把实用性同装饰性有机结合,是富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客人欢迎。?

银丝工艺

银丝工艺以白银为材料,运用花丝和点錾技法,按照设计要求,交互用填丝、累丝、炭丝、穿丝、搓丝和在银片上錾出点、线、面浮雕图案组合而成。结构严谨、造型别致、虚实相间、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传统产品有妇女用的首饰钗、环和儿童服饰品罗汉、八仙、狮子滚绣球以及生活用品银耳碗、银镶筷子等。近年来的"底纹衬托"新技艺,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种。?

竹丝瓷胎

竹丝瓷胎又称"竹丝扣瓷",是从优秀的民间工艺中发展形成的,属于竹类编制中的一种工精艺高的特种编制工艺。它是用很细的竹丝、很软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双重价值。19世纪末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竹丝瓷胎选料严格,编制难度大。传统色彩以古铜色为主,辅以竹丝本色和黑色竹丝。图案各异,品种繁多,花色翻新,主要产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首饰盒、烟具、竹压盘等。?

绢扇

绢扇绢扇是宫扇的一种,原是贵族妇女的赏玩之物。成都绢扇继承了古绢扇的造型,以铁丝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线带蝴蝶结为坠,价廉物美,大方实用。绢扇以扇画面的格调高雅为主要特色。成都绢扇工笔重彩,与清丽淡雅的苏杭绢扇不同,采用木版水印、印线填彩和手画为表现手法。?

薛涛笺

薛涛笺即浣花笺,是唐代女诗人薛涛依照松花笺纸设计制造的一种小彩笺。因薛涛用以写诗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纹精巧,颜色鲜丽。唐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云:"浣花笺纸,好好题诗咏玉钩。"五代词人韦庄《乞彩笺歌》云:"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蜀笺

蜀笺古代成都的一种木刻彩印、图文兼具的诗笺。在唐与蜀纸(即麻纸)齐名。成都浣花溪是历代造纸制笺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笺、薛涛笺、十色笺等,其中尤以薛涛笺著名。文人学士写诗多爱用蜀笺,蜀笺的发明,推动了后代诗书画的发展。?

十色笺

十色笺又名谢公笺,俗称鸾笺或蛮笺。谢景初(1019~1084)字师厚,北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他创造的笺因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黄、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十色,故称十色笺。韩浦《寄弟蜀笺》诗云:"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花头。"即指此笺。?

诗婢家

诗婢家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画装裱作坊,与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杭州的"西泠印社"齐名。建于1920年,在字库街,后迁羊市街。因主人姓郑,便借用中国汉代经文学家郑玄家的奴婢皆懂诗文,并能以诗句互相对答的故事取名。经营名人字画,文房四宝,水印诗笺,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笺质朴雅致。?

川菜

川菜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历史悠久著称。成都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选料严、刀工精、调料鲜、烹制巧、造型美来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级筵席、聚餐宴会、大众便餐、家常风味、民间小吃形成自己的风格体系,讲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广、味道变化多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赞誉,有麻辣味、红油味、椒麻味、鱼香味、豆瓣味、酱辣味、怪味等。烹调方法多样,而且每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要求。现川菜品种已达4000多种,其中名菜达300多种。成都著名川菜餐馆荣乐园位于人民中路137号。最早建于1911年湖广馆街,由威乐斋、蓝光鉴兄弟开办,善于以美味汤菜调剂席面而形成独具的特色,精心制作的奶汤使人回味不绝,传统名汤"开水白菜"也博得中外游客的称赞。其他如"双烤鸡"、"干烧鱼翅"、"酸辣海参"等都是荣乐园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馆。位于成都市祠堂街55~57号,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书记车耀先创立。所制作的生烧什锦、宫保鸡丁、清汤三鲜、蒸碗饭、大众面点等,以正宗川味、价廉物美而著称,有歌谣赞道:烧什锦,名满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众称为经济实惠的平民饭。?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宝桢在任四川总督期间,好用青椒烹饪鸡丁,又因为他曾在京仕官宫保,故而取名宫保鸡丁。后来发展为用干辣椒过油成棕红色,将肥仔公鸡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极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爱吃的一种经济小菜,是将鲜菜放入盐水坛中泡制而成。开胃解腻,是筵席中调味佳品。成都餐馆中专制泡菜的厨师利用各季的鲜蔬菜,泡制出光泽鲜艳、脆香可口、具有多种复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变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间,陈麻婆在成都万福桥头开了一家餐馆,因她煮豆腐色鲜味美,过往挑夫都于此歇脚就餐,生意兴旺,又因她是麻脸,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制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选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汤、红油烧烩,加进适量的调味品制成。由于制作精细,价廉物美,颇负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经过精制并加用调料的"凉拌牛肉"。据传说创始人郭朝华和他的妻子,推车叫卖,因调制得法,香味浓郁,被称作"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两人夫唱妇随,生意十分兴旺,因起初卖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杂荟,而称作"荟牛",因"荟"、"肺"发音相近,故得名。特点是肉料精选、香料精配、厚薄匀称、搅拌入味。?

龙抄手

龙抄手风味食品。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南段,1941年开设于成都悦来场,后迁商业场。传说是几位茶社伙计企图用"浓花菜社"的地盘开店,谐"浓"字音,取"龙凤呈祥"、"生意兴隆"的意思,得名"龙抄手"。其特点是皮薄、馅嫩、汤鲜,主要有原汤、炖鸡、海味、酸辣、红油等抄手,用料讲究,做工精细。

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有哪些?

1、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2、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3、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4、蔡京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先后四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5、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百度百科-朱熹

百度百科-宋慈

百度百科-郑成功

百度百科-蔡京

百度百科-柳永

书香家庭申报事迹材料

中国的美食实在是太多了,但真正的传统美食永远深藏在街巷里,只有经历了市井烟火的浸润,那些食材才能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今天我就分享中国传统十大美食:

一、徽兰庭牛肉汤,说起徽兰庭牛肉汤,江南人心里一定有一份“故乡情结”。徽兰庭牛肉汤由清代宫廷御厨张政改良而成,采用有机散养的黄牛肉为主料,搭配几十种养生食材熬制四至六个小时而成。一百多年来,徽兰庭牛肉汤这一“人间美味”得以流传至今,享誉海内外。

二、兰州拉面, 兰州拉面可以说是国民度超高的一道美食了,它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兰州拉面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

三、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道国际知名的中华传统美食,从名字上就透露着皇城根儿百姓特有的自豪感。一道完美的北京烤鸭,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无论从色香味型任何角度来看都无比撩动味蕾,因而被誉为“天下美味”。

四、上海糯米团,上海糯米团香甜软糯,非常符合老上海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至今仍是不少人早餐餐桌上的常客,并且也深受宁波一带老百姓喜爱。糯米团有大有小,糯米擀成薄薄的一张面饼,在上面放点榨菜,夹一根油条,卷成一个团子,就这样,纯正的上海糯米团就完成了。

五、重庆酸辣粉,巴蜀人饮食口味偏重,这一点在酸辣粉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重庆的酸辣粉口味独特、酸辣开胃,重庆酸辣粉长期以来一直是餐饮市场的宠儿,其特点是“麻、辣、鲜、香、酸且油而不腻”,素有“天下第一粉”之美名。

六、武汉热干面,热干面在武汉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取代,花费不多但量足味美,吃起来面条爽滑筋道、酱汁香浓醇厚,色泽黄而油润,闻之香而鲜美。特别是搭配辣酱一起搅拌,入口就是一股很舒爽的辣味。

七、宁波汤圆,近几年的宁波汤圆常常以速冻食品的形象出现在各大超市,但对于宁波人而言,汤圆,还是要手工包起来趁热吃才够味。宁波汤圆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芝麻馅汤圆,即用黑芝麻、猪脂肪油、少许白砂糖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

八、广西桂林米粉,据说吃过桂林米粉的人都会被那一口鲜香滋味所俘虏。桂林米粉中的米粉是最考究的部分,先将上好的早籼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

九、宁夏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十、西安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食,尤以西安最享盛名。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福建有哪些近现代名人

书香家庭申报事迹材料范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材料了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材料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材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书香家庭申报事迹材料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书香家庭申报事迹材料1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是北宋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名言。“立身”,也就是品行修养,安身立命,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人格魅力形成,适应社会,协调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养成,它是建立在“立学”,也就是学习的基础之上;而“立学”的根本方法就在于读书。

  一、读书先行,给孩子树一面镜子

 人非生而知之,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取必要的知识,况且如今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头脑中已有的转瞬会淘汰,只能“学到老,活到老”。家庭中当然也是如此,家长是孩子的标尺,家长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树立并延伸这标尺的长度,才能给孩子丈量出更多向上成长的空间和可能。

 为了给孩子读书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业余时间我们的主要活动就是读书。我的第一学历是专科,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取得本科;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了硕士学位。平常读书时,我会随时记录下读书心得或感受,会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写一些人生感触、读书心得与孩子和学生一起分享;同时在学校也主持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也发表了一些专业论文,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我的一张张鲜红的证书或杂志上的一块块小豆腐块,让孩子眼中充满了惊奇、憧憬和向往。

 父亲喜欢看新闻,家里经常会在茶余饭后,讨论一些新闻话题。外公、外婆也喜欢在家里看一些中医药养生类的书籍,平日里乡亲邻里有个什么小毛病,外婆都能够给一些小方法。这些都让孩子觉得读书的益处多多。

  二、让读书成为孩子的重要习惯。

 俗话说好习惯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让孩子爱读书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是特别需要爱心和耐心的。

 女儿出生后,每天晚上陪着她看书,睡前给她讲故事。于是,“读书乐”的氛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到了小学,女儿在学习上的压力渐渐增大,我们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她阅读,培养她自己阅读的兴趣。除了她自己感兴趣的书以外,我们每学期都会给她购买20多本青少年读物,也会把购书作为奖励进行激励。同时专门购置了小书架,为她设置了书房和书柜。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眼界不断开阔,思想也日趋成熟。她会在经常在不经意间就学校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阶段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有脆弱的思想、极端的性格、自私的品德大多都是在这个阶段萌芽的。如果这个时候不加以引导,将会在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留下许多未知的隐患。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之外,就是读书。

 寒、暑假来临,对于女儿,对于我们家庭,可真谓是书香飘撒的美好时光。为了让她能更准确地了解书中的内容,我们开始陪着她一块阅读,有时让她读,我们听,有时我们读,让她听。阅读的书籍有《西游记》、《窗边的小豆豆》、《长袜子皮皮》等,读过之后,我们都要就书中的故事谈谈隐藏于其中的道理和自己的认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她在快乐和温馨的环境中逐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以书为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不足;以书为标尺,可以找到改进的方向。在与女儿共同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

 女儿有时候也会把她看到的书上的一些奇闻趣事跟我们分享,有时候我工作繁重的时候,她会给我说个笑话或者是出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让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天伦之乐。

  三、全家共读,其乐融融

 现在,我们下班以后晚上或者周末休息时,大多数的情况是各人自捧一册,沉浸其中,自娱自乐。看书读报已成为我们家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书本成了我们家最宝贵的财产,现共有古今中外各类图书500余册。我和丈夫现在的读书,更多的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当然,也有应对职场需求的必修之课。女儿现在又开始拿起以前读过的书开始重读,其实每个阶段对每本书的理解是不同的。

 总之,读书给我们这个家庭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我们在学习中共同成长、进步。孩子的书籍让我们回味美好的童年,保持一颗童心;我们的书籍也在预备孩子日后的颂读,引导他走好人生之路。孔子云:“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我相信,我们的家庭书香味会越来越浓。

书香家庭申报事迹材料2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学;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虽谈不上书香门第,但本人也懂得应该让书籍成为女儿永远的朋友。女儿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就买了一些贴图卡片,陪着她认字,识图、讲故事。就这样,她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就是从这些图卡开始的。我经常会读一些朗朗上口的文章如唐诗三百诗、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给她听,女儿三四岁时能背诵很多了。到了上幼儿园后,让她看幼儿画报,给她讲上面的小故事,她听得可有兴趣了,每晚睡觉前边讲故事过哄她入睡。于是,“读书乐”的氛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上了小学后,班主任洪老师很注意培养孩子们在阅读方面的兴趣。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读书之星评比、讲故事比赛,还坚持让同学们每天阅读课外书半小时,并做好阅读记录,直到现在孩子们都一直在写。还抽出自己的宝贵时间,中午提前到校,给孩子们读书讲故事,启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在班级qq群里列举了一些适合一二年级阅读的书目。在老师有针对的指导下,我们积极为孩子购买书籍。只要有空,就积极地陪孩子去新华书店逛逛,看看,购买感兴趣的书。先是买一些带有汉语拼音标注的,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二年级后随着孩子识字量的提高,逐淅能读一些纯文本的书了。这时我们为她在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孩子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如杨红樱系列小说、少儿版四大名著等。最近开始看《哈利。波特》、《魔戒》等这些悬幻小说。好像有句话是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如何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更好地服务于“写”,又成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于是,我便要求她,读完一本书后用一句话讲一下其中的主要内容,或是最想对主人公说的一句话。在写看图写话时,能用上平时摘抄的一些词句。我相信,慢慢地孩子的写作水平会有所提高的。

 随时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眼界不断开阔,思想也日趋成熟。有时,她会在不经意就学校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说出自己的想法。女儿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有脆弱的思想,极端的性格,自私的品德大多都是在这个阶段萌芽的。如果这时不加以引导,将会在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留下许多未知的隐患。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途径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之外,就是读书。读书能让她懂道理、明是非,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以书为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不足;以书为标尺,可以找到改进的方向。做为家长,我们应该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以便让她能更准确地了解书中的内容,多读,多看,之后再就书中的故事谈谈隐藏于其中的`道理和自己的认识。这们我们不仅能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也能密切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不断充实自己。

 当然女儿只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还有许多不好的阅读习惯。比如看书时一目十行,粗枝大叶。一套六本书,一下午就看完了。也疏于思考,懒于动笔,阅读时缺乏恒心和耐心等等。我们家长在物欲横流的祛会,日益浮躁的心态下,缺乏一颗安静读书的心。但我相信,在创建“书香家庭”这个契点下,我们全家会以书香为友,与博览同行,让读书浸润心灵,让读书成为习惯。相信我们身边每一位家长都愿意为了孩子,而用心去营造书香家庭,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吧!

书香家庭申报事迹材料3

 不论是读,还是说,我们都不要忘记给孩子一点掌声。哪怕他只读懂了其中的一句,只记住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只明白了其中的一个道理,只要他有一点点的收获,我们都不要忘记给他一点掌声。“掌声”是激励孩子努力读书的一剂良方。在这种氛围中,儿子开始阅读《安徒生童话》、《阿拉伯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甚至还津津有味地读起了我的专业杂志《语文学习》、《心理世界》。后来,儿子竟然催我买书、借书,有时还抢我的书,整天缠着我去书店,奖励时孩子总要书。 记得几天前带孩子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时值早春行道柳树都发芽了,走在路上妻问孩子:“路两旁的树为什么都涂上了白灰呢?”孩子不加思索的说“防虫”。妻感到很惊讶,这样的知识初中三年级学生正在学。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那天从妈妈的书中看到的。”妻子说:“昊东知识真丰富,什么都懂象个小神童”。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追求科学。

 从孩子读书学习中我体会到,环境在影响孩子发展中也很重要,而家庭文化环境显得尤为突出。如一些父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常常手不释卷,学而不厌,刻苦钻研,家里充满了学习工作的气氛,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就会由单纯的模仿过渡到自觉学习。

 要让孩子了乐阅读,再多的循循善诱或者训诫,都比不上孩子亲眼看见父母喜欢阅读、将阅读视为生活中的重要活动那样有效。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每天找一段时间关掉电视,安排成家庭阅读时间。家中每个成员都拿起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

 2、您可能白天工作繁忙,或者脱离阅读的习惯已久等等,不要让这些成为借口,先从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即使是烹饪书、生活书、旅游书、报纸、杂志、甚至传单,都值得一读。

 3、坚持一段时间后再回首,您会发现书本能为您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供解答,也能为您带来丰富的感动。当孩子看见父母阅读,他们也会拿起自己的书本来读,不然就会好奇父母究竟在读什么。

 孩子如果想知道爸妈在看什么书,就大方与他们分享,念一段书里的文字给他们听,或告诉他们书籍的主题,让他们翻看书里的。

;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时期闽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今安徽寿县)变民首领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王潮遂发动兵变,囚王绪。其后王潮扩张其势力,于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观察副使。干宁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过世,王审知袭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再受封为闽王。王审知出身贫苦,故能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谥忠懿王,庙号太祖,其子王延翰继立。

王潮、王审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带来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湾王姓家族奉为始祖,王审知且被福建移民尊为开闽圣王。又由于喜乘白马,并于兄弟中排行第三,军中常称“白马三郎”,后为闽北居民立庙奉祀,号“白马尊王”,现在马祖还有数座白马尊王庙。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唐相涉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审知如此爱护文人,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约971-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读书多为做官,词于唐代诞生至宋,填词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

柳永出身于世宦家庭,虽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东京(开封),在东京的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之下,他表现出了“善为歌辞”的天才,亦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为乐工、歌妓们的朋友。《避暑录话》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婉约美妙,很受听众的喜爱,连仁宗皇帝也爱让待从乐师反复演唱柳词。可是柳永没有想到,他的爱好和行动,却被人讥笑,说不是上等人所为,说他有才无行。他的词名满天下,是为婉约派创始人,都因词而坎坷一生。当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时,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词。”从皇宫里传出的这句影响他一生的活,并没有将柳永吓倒,他以反抗的态度公然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如既往地填词、交友,他实际上是皇帝任命的专业词人了。他除了在开封生活以外,还到过南方一些城市,过着一种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乐章集》收词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现了都城东京的繁华美丽,像元宵节的千门灯火及九陌香风,清明节前后的斗草踏青及斗鸡走马,场景都十分热闹。那首被传涌千古的《雨霖铃》,就是他离汴时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经47岁的柳永,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终于考取了进士。从而结束了专业词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著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见张宗橚《词林纪事》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等。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县),曾在徽宗朝内任太常少卿等职。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中进士,任镇江府学教授;三年后升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李纲素怀赤诚报国之心,面对山河破碎,激昂万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汉武帝一样“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李纲《念奴娇?汉武巡朔边》);像光武帝一样“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纲上书徽宗,建议整修军备,抵抗金军入侵。徽宗不纳忠谏,反而将他贬谪到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后,李纲冒上血书,请宋徽宗赵佶禅让帝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赵桓即位后,虽然下令抵抗金军,但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说宋钦宗逃跑。李纲得知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李纲严正陈词驳斥白时中等人认为京城城池不坚固,无法固守的逃跑主张,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钦宗迫于无奈,只好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负责防卫京都。李纲发动军民严密布防,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对京城的围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袭金营失败一事,大肆造谣,说李纲闯了大祸,援军已经全军覆没。宋钦宗听信投降派的话,一面派使者到金营赔礼,一面把主战派的李纲、种师道撤职。这个消息一传出,京都军民个个气愤。陈东等数百名太学生上书,数万军民集会要求李纲复职,宋钦宗被迫复用李纲。不久,将李纲调出京城,任河北宣抚使,旋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之罪,贬为毫州明道宫提举。

是年秋,金兵又大举南下,宋钦宗急忙下诏起用李纲。李纲虽奉诏率军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经沦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后召李纲回朝担任宰相。李纲为相后,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并提出许多抗金的主张,积极起用抗金派将领,南宋朝国力为之一振。宋高宗虽然用李纲为相,但他实际上却是宠信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个亲信。李纲极力主张北伐、反对迁都江南,触犯了黄潜善、汪伯彦一伙,在相位仅75天就被免职。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纲先后被放逐鄂州(今武昌)、万安军(今广东万宁)等地。

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于朝野的呼吁,再次起用李纲,先后任命李纲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潭州(今长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隆兴(今南昌)知府等职。李纲一方面积极招抚流亡,发展生产,整饬军政;一方面再次上书宋高宗要他认真反省得失,待机北伐。但,宋高宗不仅不体谅李纲的爱国之心,反而处处节制他。李纲悲愤地感到:“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玉,几见银蟾圆缺。”逐此产生了“休问六朝兴废事,白萍红蓼正凝愁。千古一渔舟”的念头,绍兴九年,愤而辞职。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这位与宗泽、岳飞、韩世忠同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苍山松风堂含恨逝世,年仅58岁。他后葬于福州怀安桐口大家山。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英雄,南宋理学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先后在福建邵武、福州创建李纲祠。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闽学”的创始人。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渐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宋无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后不久,“”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0。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从二十四岁起,他受学于罗从彦门人延平李侗。才开始真正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朱熹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喜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尔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

在经学方面,朱熹有许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等;《书》有《书古经》、《书传辑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等;《礼》有《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有《孝经刊误》、《孝经存异》;《四书》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等。以上还是不完整的统计,但仅从以上这个书目就足以说明朱熹在经学上的成就。在这些著作中,影响最巨的无疑当推《四书集注》。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朱熹于《四书》几乎用了他毕生的精力,他早年着力于《论语》、《孟子》,晚年尤工于《大学》、《中庸》,辨析毫厘,远在《易本义》和《诗集传》(这两书了为明清科举功令)之上。至于对《大学》分经传、补“格致”,那是出于其经学中的“宋学”之主观立场,此点虽有论辩之余地,却也属可以理解的举措。

朱熹治经,既重汉唐注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论语训蒙口义》中所说的:“本之注疏以通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自义理之学兴,学者多以为得孔孟不传之统,对汉儒经注颇为鄙薄,朱熹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所以,他努力把训诂与义理结合起来,这是朱熹对经学的一大贡献。正如钱穆指出的:“朱子于经学,虽主以汉唐古注疏为主,亦采北宋诸儒,又采及理学家言,并又采及南宋与朱子同时之人。其意实欲融贯古今,汇纳群流,采撷英华,酿制新实。此其气魄之伟大,局度之宽宏,在儒学传统中,惟郑玄堪在伯仲之列。惟两人时代不同,朱子又后郑玄一午年,学术思想之递衍,积愈厚而变益新。朱子不仅欲创造出一番新经学,实欲发展出一番新理学。经学与理学相结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学。”(《朱子新学案》)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宋史.艺文志》中著录者有四十余种,未著录的尚有二十余种,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编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种。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畴)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乡(今良山村)人。

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就应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在场亲友皆称赞。11岁时,辍学帮助母亲卖煎豆腐,因帮助水沟馆学生做对子,熟师洪启胤探知情况后,免费收洪承畴入学读书。从《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

万历44年,洪承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畴随清军入京。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这些措施,对缓和,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