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的小豆腐怎么做-小磨豆腐名称的由来和历史

小磨豆腐是以吉林大豆、香葱、 水发干 、白菜、 味精 花椒水 、葱油、 豆油 、料酒、 精盐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食物。

吉菜创新菜肴之一。此菜将吉林传统农家小豆腐盛人原始形状的豆腐板内 , 使人视之更有返璞归真的感觉。此菜特点色泽洁白 , 豆香浓郁 , 软嫩咸鲜。

用料:吉林大豆 1000g 香葱 水发干 白菜 味精 花椒水 葱油 豆油 料酒 精盐

制法:将大豆洗净 , 用温水浸泡3小时,用家用小石磨将大豆磨成糊状即成小磨豆腐。将炒锅上火放少许底油 , 放入葱花及干白菜同炒至出香味,加入料酒及小豆腐炒熟 , 加入精盐、味精、葱油及香葱 , 炒匀即成。

魔芋名称因何而来?

过去,青菜是季节性的副食,而东北漫长的冬季,人们只能吃窖储的白菜、土豆、萝卜,再就是渍的酸菜,而小豆腐就成了满族家家户户的珍贵副食了。直到现在,街上还有卖的。人们吃它,不只是好吃,还能怀旧,勾起人们对早期冬季的种种情愫。

小豆腐可做汤,也可以干炒,不仅是副食,还可以顶主食。小豆腐一次可以磨出很多,熬好后可以放外面冻成团,吃时拿进来,很是方便。做大豆腐是要过包,将豆腐渣挤出来,而小豆腐是连豆腐渣一起吃,所以很经济,是过去穷人家及度荒时的绝好食物。

从前,满族几乎家家都有石磨,有的摆在院子里,有的放在厨房中,随时都可以磨小豆腐。黄豆泡涨后,将磨成细颗粒的豆浆水,加上干白菜、干萝卜缨子或者干葱叶等,一起放在锅中熬,熬熟后放盐就可以吃了。

而麻籽豆腐,是满族的一个独特发明,就是在磨小豆腐时,放入少量麻籽一起磨。麻籽中含有大量的油,有一种特殊的麻酥酥的香味,比没放麻籽的要好吃得多。但是麻籽的壳中含有一种有毒的物质,放得多,人吃后会头晕、嘴麻,因此麻籽要放得适量。

小豆腐属于哪里的特产

从历史的角度看,秦汉时期魔芋的名称最先叫“跋”,晋朝称“蒟蒻”,后来魔芋随佛教传到日本,“蒟蒻”一词在日本沿用,反而在中国失传,在国内称“魔芋”或“磨芋”。“磨芋”见于清朝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衡山产蒻头,俗称磨芋,曰鬼芋”,因而“磨芋”一词流传至今,可能是民间制作“魔芋豆腐”时必先经磨细的工序而得。“魔芋”有鬼魔的含义,缘于魔芋属植物的形态千姿百态,生物学特性离奇古怪。至于其独特的经济成分葡甘聚糖,具有别于其他植物胶特有的一些理化性质,而似有“魔法”,故古人呼之为“鬼芋”。《本草图经》载:江南吴出白蒟蒻,亦曰“鬼芋”;《本草纲目》载:“蒟蒻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呼为‘鬼头’等”;1979年版《辞海》中记为“魔芋,也称为蒟蒻”;1979年版《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记为“天南星科磨芋族Pythenleae魔芋属Amorhpophallus”,二名并用。本书仍用“魔芋”之名,一是因为近20年来文献之95%以上用“魔芋”,二是体现魔芋有太多的特别之处,是充满“魔法之芋”。

从横向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拥有魔芋属21个种,其分布地区广阔,并与魔芋属以外的植物相混淆,以至魔芋的别名、异名、地方名和错乱名多达30余个。地方名中如蛇枪头(A.mellii),广西武鸣称土南星,金秀称七角莲,广东称蛇春头或蛇蒜头;对中国及全球栽培广泛而重要的花魔芋(A.konjac)则有:黑芋头(四川成都)、灰菜(四川大巴山)、南星(重庆石柱)、花梗莲(江西新建)、虎掌(江西万年)、花伞把(江西定南)、蛇头根草(江西丰城)、花杆莲、麻芋头(陕西)、野磨芋、花杆南星、土南星(江西)、南星、天南星(广西河池)、花麻蛇(云南思茅)等;东亚魔芋(A.kiusianus),在上海、浙江称蛇六谷,南京称花杆莲,浙江称花杆南星等等。

魔芋是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属(Amorphophallus Blume)约170种植物的总称,栽培学上属薯芋类作物。魔芋的英文名称叫Elephant foot yam或Elephant foot taro,或用魔芋属拉丁名Amorphophallus,日文名こんにゃく,日本又译为konnyaku。近年来也有以其代表种花魔芋(konjac)的拉丁名移作英名,以konjac表示魔芋,似觉更简切而具代表性,故有逐渐被扩大应用的趋势。

小豆腐是将大豆磨碎,加入适量干菜煮熟,然后团成团放室外冷冻,用时拿一团放入锅内加热,拌酱而食。制作小豆腐的由来,据传是满族先祖居住的地区,食盐和卤水很昂贵,做小豆腐不用加卤水,久而久之,这种吃法便成为满人的习惯并延用至今。